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德语学院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教授为我院师生做线上学术讲座

发布者:  时间:2020-10-29 10:24:55  浏览:

2020年10月28日15点30分,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梁锡江教授受邀为大外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托马斯·曼与《死于威尼斯》”的线上讲座,讲座由我院付天海教授和刘颖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借助腾讯会议线上平台,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师生们亦积极参会,听众接近腾讯会议上限300人,包括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师生。


梁锡江教授首先从托马斯·曼的市民家族史切入,将托马斯·曼的人生轨迹与文学创作借助图像资料娓娓道来。他提到,托马斯·曼不仅具有严谨的市民属性,也具有艺术家的敏感天性,常常把生活和艺术的矛盾主题映射到他的文学世界里。

《死于威尼斯》情节看似简单:一个有着社会地位的作家为摆脱创作压力前往威尼斯旅游,在那里被一位美少年所吸引而无法摆脱,最终走向死亡。但梁锡江教授认为,要从欧洲和德国的文化精神与社会思潮去理解这部小说,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启示。

他首先提到了许多欧洲文学作品涉及到的“少年爱”主题,追溯了其在古希腊的渊源发展及市民社会基督教伦理对其的压制,以解读《死于威尼斯》中少年之爱的意义所在。

其次,梁锡江教授从“艺术家小说”这一文本类型出发,谈及小说的自传性色彩,并继续解读“艺术家小说”这一德国特有的文学传统。

同时,梁锡江教授谈到了托马斯·曼所受到的尼采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这深刻反映在小说中艺术家主人公的分裂性上。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分别代表了理性与感性、节制与放纵两种精神,主人公阿申巴赫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注重纪律、秩序、理性到最后的放逐礼法、放纵情感和放任自我的毁灭过程。而用弗洛伊德人格机制的“超我”、“自我”和“本我”也可以解读主人公从一开始的理性压抑,到寻找心灵平衡的挣扎,至最后原始欲望的奔泻。由此,梁锡江教授又提出了小说的死亡主题,认为病态、堕落和毁灭是德语文学中常见的书写对象。

讲座最后,梁锡江教授详细解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整堂讲座旁征博引,使人受益匪浅。期待来年春暖花开,能在我们大外德语学院现场领略梁老师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