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语学院2016级学生
曾任团支书、校青年马克思学习研究会编辑部部长、校马克思学习研究会副会长
现于比勒费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FHM)什未林校区攻读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
并于MAN Truck&Bus公司国际二手卡车交易岗位实习

Q1:在出国前为去往德国学习和生活做了哪些准备?
首先要学好德语,准备好出国的考试和面试。其次是在国内准备德意志银行的开户和申签,这两项要认真准备,有的时候会出现政策变化、排队的人太多等。最后,要了解留学后的出路,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
Q2:在德国学习和生活最难克服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呢?
德国学习中最大的问题算是网课吧,虽然该有的学习内容和互动都有,但是效果和面授课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少了很多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生活中也是疫情的原因,例如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在lock down期间也都关闭了,远距离的出行受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中很多事情本来就需要预约,疫情让这些预约更加拖延。
最大的收获是能让人心静,频繁的lock down打断了很多早有的计划和期待,但是给了很多静下来思考的时间,思考自己曾经的想法,只有安静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Q3:在比勒菲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具体学习内容是什么呢?对你后来的实习生活是否有很大的帮助呢?
其主要课程有国际会计、跨文化管理、国际法律、国际金融等。这些课程虽然涉及面很广,给实习和就业很多选择,但是也有相对应的缺点,比如开设课程深入研究不够。如果想去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实习或就业,如金融,相对来说会遇到一定困难。
对我的帮助来说,首先,算是一块敲门砖吧,一个硕士的文凭比大学毕业的文凭相对要好找实习一些;其次,学习期间会有很多企业参观的机会,课程里也有项目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小组模拟一个项目的运行,这给了学生认识企业的机会,也能写在简历和求职信中。
Q4:什么机缘促使了你选择这份工作?
由于大三期间有缘去车行实习过,有了一定的汽车行业的经验,这在后来找实习的时候提供了很多隐性帮助;德国很多企业在招收实习生时都比较看重是否有相关的行业经验,我恰好有一些,因而比较方便。
找实习的时间正好在第二波疫情期间,岗位锐减,给实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在面试了MAN之后又面试了两家小公司,相比之下就选择了这家公司。在我看来在第一份实习去什么样规模的公司比去什么样的岗位更重要。
不论留学、考研还是就业,甚至创业,都不是目的,只是途径,生活幸福才是目的,这些只是为了自己希望追求的而才要去经历的。要放远目光,有方向也有方法,要目光坚定也要灵活应变。机遇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改变自己也会有美妙的结果。目标和计划是人生的行程表,也是天道酬勤的必然结果,但如果能有其他捷径那为何一定要选择经历波折?
Q5:学长在留学和实习方面对学弟学妹们有哪些建议呢?
要给予相应的重视。留学和就业算是人生中的两个比较大的事,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随后几年的道路,甚至人生的下下个选项;人的青春,尤其是29岁之前的青春非常宝贵,看似时间充裕但是也是满满当当,这个期间的每个较大的人生选择都要给予相应的重视。
多认识自己。在选择之前多想想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喜欢什么,是不是非这么做不可,究竟是喜欢还是热爱?工作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是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分开?当然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但人最终要面对和接纳自己,这看似矛盾却这并不妨碍我们每次做决定前的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能怎么做。
多认知市场和努力接受其价值规律。毕业生和实习生就像是“产品”,秋招春招和实习生岗位就像是大集市,找工作找实习就是去“销售”自己;所谓的在校表现、学习成绩等等即是产品包装盒上的几个生产成分,也是包装盒的款式。买东西的人(企业)会看生产成分(你的成绩、学历和学校的出身),也会更多看几眼这个包装上写着的功能和疗效(求职者有什么能力,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我们能做的首先就是多观察,看看有什么样的市场,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市场上能卖什么价格,同样的东西有不同的版本能给自己增值多少,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自己的对市场的认识努力精心包装自己;有效推广自己,努力实现物有所值。当然市场中也存在挑剔的大客户(大厂或大企业会在学历等硬指标上筛人),如果超出自己预期,去了家好公司,也不能排除被淘汰的可能。同样价值的产品,有企业标签或在大商场卖往往标价会更高。劳动力的价值和账面价格也一样:一般情况下,同样消耗脑力的两个工作岗位,即使工作内容相同,在大企业就会获得相对较多的薪酬,经济发达地区会更多,这种情况下人的选择和机遇很重要。
商品的价格永远围绕价值浮动,而人的能力就是其价值,实习和工作的好坏就是那份所谓的价格。同时人也只能挣到自己认知里的钱,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能力的体现,而社会多给你的每一分都会让你在认知的空白里一点一点地还回去。包装自己固然重要,但充实自己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