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德语学院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世纪之交,文学之声——北京外国语大学韩瑞祥教授为我系师生进行讲座

发布者:  时间:2019-12-05 22:04:47  浏览:

2019年12月4日15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受邀在励志楼中德跨文化体验与研究中心为我系师生带来了维也纳现代派的审美现代性的讲座。付天海主任用诙谐幽默的主持为本次讲座拉开序幕。



讲座伊始,韩瑞祥教授先为我系师生简单介绍了维也纳现代派产生的背景,并随后围绕维也纳现代派与柏林自然主义、维也纳现代派与马赫和弗洛伊德、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作品中的维也纳视角而展开。韩瑞祥教授提出,维也纳现代派感兴趣的新对象是自我、心灵和梦幻,但是在描写人的心理时, 维也纳现代派又从柏林自然主义文学中吸取了细腻观察的艺术技巧。韩教授向我系师生举例讲述了霍夫曼斯塔尔、巴尔、洛里斯等人对维也纳现代派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后,韩瑞祥教授又详细介绍了马赫及弗洛伊德在当时维也纳现代派中的重要思想:马赫的“感觉分析”和对自我的认识成为维也纳现代派克服自然主义不可缺少的审美基础;弗洛伊德使梦幻变成了语言,成为认识自我的手段。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韩瑞祥教授为我系师生又介绍了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这两位维也纳现代派最杰出的代表。在最后的互动环节,韩瑞祥教授通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意识,引领同学从自我出发,强调人的意识。


12月5日15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为我系师生带来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的讲座。经过德语系主任付天海的对主题的开场介绍之后,讲座就此开始。

韩瑞祥教授开门见山叙述了施尼茨勒文学创作的历史大背景,并简短的介绍了施尼茨勒的生平与主要思想。随后,韩瑞祥教授从三个方面将施尼茨勒的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学向我系师生娓娓道来。

一是医学与文学。施尼茨勒的医学实践对他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是施尼茨勒与精神分析学。在此段讲解中韩瑞祥教授提到了施尼茨勒与弗洛伊德的关系,韩瑞祥教授指出,二者的互动是交错复杂的,更像是一种隔空的对话,并且施尼茨勒文学创作中表现的精神分析现象就是双重性的产物。三则是施尼茨勒早期作品中的精神分析形象,韩瑞祥教授指出,施尼茨勒多用医生充当自己文学表现的角色,而且其更注重内心独白的手法及意识流手法。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韩瑞祥教授更加强调了施尼茨勒的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映射,并指出他使用科学方法去探讨社会问题的行为是一种文学尝试。最后,韩瑞祥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细心的解答。
讲座由付天海主任进行最后总结,付天海主任在总结中为同学们了梳理了施尼茨勒文学创作的主要发展理念并对施尼茨勒进行了评价。


12月6日15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韩瑞祥为我系师生带来了汉德克的文学创作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的讲座。借系主任付天海开篇致辞中的一言,“这是三场讲座中的最后一场,也是最为精彩的一场。”

讲座伊始,韩瑞祥教授首先对彼得•汉德克其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享了他本人在德国与汉德克交流时的一些见闻和体会。随后,他抛砖引玉地提出了关于汉德克的争议与矛盾并以自身的视角为我们阐释这种矛盾和争议的成因。

韩瑞祥教授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第一个方面是从汉德克的文学创作节点入手。韩瑞祥教授指出,汉德克这一生有四个重要的文学创作节点。每一个节点都推动其自身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德国文学的发展。第一个节点是汉德克初出茅庐之时。他批判老一代作家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语言模式,甚至提出要“寻找纯粹的语言”。第二个节点是新主体主义文学时期,也是汉德克的创作盛期。第三个节点正处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时期,汉德克前往了当时正处于一片混乱的南斯拉夫并发表了三篇南斯拉夫游记。韩瑞祥教授提到,正是这三篇游记在西方媒体中激起了千层浪,使他们把矛头直指汉德克。他的作品一度遭到封杀,但这并不影响他继续写作的热情。第四个节点是他又一个创作盛期,虽然几乎隐世,但新的且更加深刻的作品也在寂寞中应运而生。

第二个方面则是从汉德克在各国的经历入手,韩瑞祥教授向我系师生详述了自己和汉德克相处的经历并向我们解释汉德克倍受争议不为人所理解的原因。韩瑞祥教授表示,只有认真读过汉德克的作品,才能体会他与众不同的思想。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借着师生们的问题,韩瑞祥教授分享了自己作为译者和读者的看法,他表示“汉德克时常被人贴上奇怪的标签,他从不直接描写现实,而是把感知套在描写中。要先读懂他,再来谈他。”精彩的回答和独到的看法,使我系师生获益匪浅。在热烈的掌声中,韩瑞祥教授为期三天的讲座宣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