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德语学院

党团工作

党建工作

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抗震救灾精神

发布者:  时间:2021-06-15 08:44:27  浏览:

铭记峥嵘岁月,不忘百年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德语学院特别推出“青年说”系列讲堂,带领同学们共同深入学习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谱系。第八期“青年说”讲堂将由学生党员李涵雅、李昱霏、蒋文俊彤为我们讲述抗震救灾精神。

一、精神内涵

它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激励党和人民砥砺前行,大地震可以震动山河,却不能震垮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精神由来

东方大地上,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生生不息,勤劳自强,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地震、雪灾、洪水、泥石流等各种灾难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历久弥坚形成了中华民族坚强、刚毅的精神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2010年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2013年雅安发生7.0级大地震。但灾害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精神也随之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地震灾难进行斗争的伟大进程中。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多次战胜无情的大地震,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并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并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至此,抗震救灾精神被明确了下来。

三、历史地位

某种精神得以流传,必定有其特殊的的历史意义。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发源史,就是一部敢于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

四、传承启示

抗震救灾精神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巍巍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长江、黄河那样,夜以继日,奔腾不息,这其间流淌的正是一种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愈久弥新,愈挫弥坚,垂范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