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德语学院

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为我院师生做线上学术讲座

发布者:  时间:2022-11-10 08:50:17  浏览:

2022年11月2日18时,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二战后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以君特·格拉斯的三部小说为例”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借助腾讯会议线上平台,由德语学院刘颖教授主持。德语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各大高校师生近200人在线与会并积极参与讨论。

开场后,冯亚琳教授在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记忆力理论的基础上,将德国二战后的文学群体划分为:三三年代、四五年代、六八年代和八九年代。在一一介绍四个年代后,冯亚琳教授着重讲解了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所处的四五年代。这一代人作为“怀疑的一代”,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时期,一生处于二战历史的断裂层。正因如此,这一代人成为了德国回忆文化的推动者和核心力量以及长达半个世纪德国独特的回忆文化中自始自终的在场者。

随后借由君特·格拉斯的审美格言“写作是抵挡时间的流逝”,冯亚琳教授着重解析君特·格拉斯的三部小说《铁皮鼓》、《比目鱼》和《蟹行》,阐释了不同历史时期君特·格拉斯小说中文学回忆的主题和展延特征。《铁皮鼓》小说叙事层面和回忆层面不断交织,回忆充满选择性和矛盾性,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相互缠绕。《比目鱼》以童话叙述方式构建了一部大型的反传说、反记忆的虚构回忆录,寻找被历史记载忽略的部分。《蟹行》以向前、倒退的形式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虚构人物的故事串接,揭露了创伤记忆并且以文学表现方式批评了战后第二代人教育的失败和个人主义的危害。

由此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文学回忆从当下出发,文学以其特殊的虚构手法,能够演说被主流话语压制了的东西,反过来又会对主流话语产生影响。第二,文学回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从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有关因为对大屠杀的回忆而“被极大缩短的德国历史”的论断。

冯亚琳教授总结道:格拉斯不同阶段、贯穿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回忆表明文学回忆完全可以在想象的参与下,既触及历史的深处,又能发散出去,展示出宏大的历史风貌来。

最后,冯亚琳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的区别、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联系以及创伤因素是否会引起多元的反思和互动等作出了耐心细致的回答。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可以和冯亚琳教授在校园近距离的交流学习!